范喬斯、保羅.麥隆尼 & 派崔克.威金斯:Comfort Food
Fan Chiao-Ssu, Paul Maloney & Patrick Wilkins: Comfort Food
August 17 – September 15, 2024
瞧瞧藝術很榮幸舉辦三人聯展 — Comfort Food (抒心食物,中文無直譯詞彙,意指吃了讓人放鬆、消愁或暖心的食物。) 如同食物滋養我們的身體,藝術則豐富我們的心靈。展覽帶來藝術家范喬斯Fan Chiao-Ssu、保羅.麥隆尼Paul Maloney以及派崔克.威金斯Patrick Wilkins的作品,慶祝藝術在生活中作為滋潤、豐富並撫慰心靈的獨特存在。
Comfort Food 以飲食文化為骨幹,幽默巧趣的基調,佐以食物之於生命與情感經驗密不可分的關係,飲食的隱喻和明喻貫穿於三位藝術家截然不同的視覺語彙和手法中。從盛裝飲食與故事的器皿、與三五好友分食的樂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怒吃」或「淺酌」等人性連結;乃至食材本身和製作的過程成為創作靈感和療癒的來源—奶油、烘焙紙、廚房小物等日常物件作為情感和回憶的載體。Comfort Food希望觸動並帶給觀眾一場視覺與心靈的午後饗宴。
范喬斯的作品多半以攝影、刺繡、複合媒材或藝術家書籍等形式呈現,著重在記錄生活經驗和情感關係。另一個身份為甜點師的她,被烘培食材多變的特性和烘培器具所深深吸引。麵粉發酵成為麵團、烘烤後成為蛋糕,柔軟、綿密、或膨鬆的質感,對比烘培過程的精密,從嚴謹的製程到成為入口即化、令人心花怒放的甜點,呼應藝術家在創作時不斷在理性與感性間拉扯的關係。回應此特展的主題,范喬斯此次展出的立體物件包含像是排隊等待被烘烤的麵包、帶有沙發或長凳意象的奶油、佈滿堆疊fortune cookies的一張床或躺椅,令人想要觸摸、坐下、或沈溺其中。在玩味質地和形狀之間,有似曾相識、模凌兩可的趣味感。對比藝術家與甜點師的雙重身份,觸碰食材時總容易想起過去如何處理創作媒材的記憶。在眾多的烘焙知識裡,看見食材之於甜點製程的作用,強調形狀、氣味、觸覺與環境溫度與藝術之間環環相扣的微妙關係。
而對美國陶藝家保羅.麥隆尼來說,器皿不僅是記錄日常生活的畫布,在窯烤後更成為一個個故事記錄儀:涵蓋從日常事件乃至虛幻迷離的故事,從龐克搖滾地下酒吧、到十世紀的古堡—任何令他感動到需要和未來人們所分享的故事。麥隆尼的作品本質是實用/食用的陶製品。透過不斷創作,他對器皿的興趣逐漸轉為用之作為隱喻的媒介— 1:1 的「器皿」之於「人」,因此他的器皿都帶著些微不完美的人性,刻意保留呈現被人塑造的痕跡,器皿表面寫滿文字故事與藝術家手捏的指痕。以塗抹醬料般揮灑的方式先為器皿決定基調,接著便隨心所欲紀錄心中想探討的事件。麥隆尼經常思考器皿的不同面向:當器皿離開工作室以後,會被如何使用?被用來盛裝一大碗湯或一杯茶?或作為藝術品供在桌上觀賞?陶製品被拿來盛裝撫慰心靈的食物,便成為一個新的能量來源。食物提供我們養分,而美麗、獨特的器皿則為食物增添了一個故事性或一種感覺。
派翠克.威金斯的創作以幽默為出發,視覺脈絡承襲芝加哥70-80年代藝術家群組Chicago Imagists的地下創作風格,偏好混搭不同材質,融合美式卡漫與古典繪畫,使其作品充滿強烈且獨特的當代美國風。曾在超市肉品部工作的他每日清晨四點開始打理肉類、切絞肉、灌香腸;因此罐頭、香腸、錘子、釘子等元素常出現其作品中,讓人聯想起 Paul McCarthy 或 Dieter Roth。然而不像他的前輩,威金斯不單純將食物當作創作主體,而彷彿以曾經賣絞肉的身份,切、捶、調味,將肉末和調味料重組混合為一包包美味的現成肉食品,而食物原本的樣貌則不必過於斤斤計較。威金斯的人物呈現誇張又突兀的肢體表情,忠實還原自身的喜怒哀樂;食物和角色在筆下都成為情緒的載體。當觀者在作品中發現笑容詭異的小丑、裝飾性強烈的壁紙壁花、或眼球突出的香腸,在仔細觀看後可能會喪失胃口,或者,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畫中人物的社恐與尷尬、自我懷疑,或不明因素的狂喜。
Gallery x Chiao is pleased to present Comfort Food, featuring artists Fan Chiao-Ssu, Paul Maloney and Patrick Wilkins. The joint exhibition celebrates the unique capability of art itself to heal, enrich and bring comfort to our lives.
Please inquire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PARTICIPATING ARTISTS
About the Artists
范喬斯 Fan Chiao-Ssu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繪畫組,作品多以刺繡和複合媒材、或藝術家書籍等形式呈現,主要處理生命經驗和情感關係,尋找關乎特殊身體性的質感操作。 攝影做為日常素描的元素,在圖像與刺繡之間的壓印、堆疊中呈現出一種正在行走、擴延的媒材軌跡,藉此回應對情感的詮釋及藝術觀。
保羅.麥隆尼 Paul Maloney 來自德州休士頓的陶藝家,目前居住在密蘇里的堪薩斯市,擔任Belger Arts Center的展館助理以及藝術家駐村經理。他持有喬治亞大學藝術史及陶藝的藝術雙學位,以及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陶藝藝術碩士學位。麥隆尼在全美各地都有創作及展出經歷,包含 Haystack Mountain School of Craft, 愛荷華陶藝及玻璃藝術中心等。
派崔克.威金斯 Patrick Wilkins 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目前居住於芝加哥。他的作品曾於芝加哥 Epiphany of Center of the Arts 和克羅拉多州丹佛 Leon Gallery 展出。威金斯的創作評論曾刊登於New City Art 和 Chicago Reader。威金斯表示他的創作動機旨在以幽默取代藝術中矯揉造作的面相,讓藝術界或其之外的觀者都能以個人的步調或快或慢的、輕鬆地閱讀他的作品。